珥東圓子
不經營人設,經營人格

被貼標籤代表我們不是個路人

以前,我很不喜歡被貼標籤,總認為別人口中所說的並不是全然真實的我,有什麼資格對我做出評論?

後來卻聽到一位「零負評」的女明星在採訪中提到,她不僅不在意被貼標,而且還覺得標籤越多越好。

「有標籤比沒人要給你貼標籤好啊!」她當時是這麼說的。

一開始聽到這說法真的大開我的眼界,她本人不只零負評,就連見解也十分獨特。

「標籤越多越好,我就是怕單一的標籤。」

後來我卻在無意中發現,我竟也是那種「會貼別人標籤」的人,不過我只會把標籤藏在心裡,並不會告訴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尤其當那標籤帶有貶義時,我更是閉口不談,即便其他人主動談及與我類似的看法,也不做任何附和。

因為就像我一開始所說的,別人見到的我並非全部的我,同樣的,我見到的別人肯定也只是片面的,不代表他這個人就是如此。既然如此,就該避免因自己的片面之詞導致不了解他的人做出錯誤的判斷,甚至產生流言蜚語。

之後,為了瞭解自己為何會有這樣的矛盾點 — 既討厭被貼標籤,卻又會下意識為別人貼標籤,我便閱讀了心理學相關的書籍,才了解到,「貼標籤」其實是人類大腦在處理眾多資訊時很重要的一環。

尤其是當遇到一陌生的人事物,出於生存本能,人類為了對這陌生物件快速進行分類與熟悉,會隨手抓住舊有資訊與這陌生事項結合,以判斷這項事物是否對自己有害、是否該逃離或可親近。

而且被貼標籤也代表著 — 自己是有特色的,並且是栩栩如生地活在別人的記憶裡,而非單單一個路人甲乙丙,讓人過目即忘。

所以零負評女神也才會如此看待「被貼標」:「對我而言,我樂見,而且標籤越多越好,我就是怕單一的標籤。」

被正名的「標籤效應」

邏輯不太好的我還是要回過來解釋下,這個因為對大多數人產生負面的心理影響而被正名的「標籤效應」。

好比一說到「外勞」這個詞,我們便會想到深皮膚、噴著廉價香水的東南亞人,而且用這詞來形容台灣本地人的話,可能還會被揍。

乍聽之下有點像刻板印象,但標籤效應更像是強化某種形象或是引導被貼標的人產生的自我認同

假如一位考試成績不佳的學生經常被說笨,久了他便容易認為,反正自己不管做什麼都會被否定,索性全部擺爛。

這些都是經典的標籤效應。

當然也有其他例子,像是因為抵觸被貼上的標籤而做出一些反抗行為,但本質都是被標籤所影響了。

假如有位模特說我胖,而BMI值正常、沒有健康赤字的我也相信了,便容易下意識提醒自己「我好胖、我好胖」,導致自己產生多餘的外貌焦慮,認為自己真的應該開始積極減肥,最後甚至過度減肥導致營養失衡等身心靈相關的負面影響。

但我這麼說,也不代表那位模特的論點該被全盤推翻,因為在模特圈裡,「模特的標準體重」的確比一般人的來的嚴格。

之所以會有不同的言論產生,大多是角度與觀點不同。

「標籤效應」在心理學與社會學上正名後,是否也是種貼標行為?

即使有「標籤效應」,我們也不會因為被貼上某個標籤,就只能活成那個標籤的模樣,

我們不會因為小時候數學成績不佳,就無法管控自己的錢財;也不會因為從小被父母慣性打壓與否定,就真的一事都不能成。

如若這樣,對我來說,就像在為自己的行為上標籤,又或者說,是合理化那些自己不滿意但又懶於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做出改變的自己。

所以只有更了解自己,並且堅定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才不容易被「標籤效應」左右,又或者說,被其他人的言論上了枷鎖。

這些心理學說都應是我們理解多數人行為的途徑之一,而非為自己的無能或懶惰「正名」的學說。

訂閱
訂閱通知:
0 Comments
最舊
最新 Most Voted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留言

珥東圓子

圓子,注重心靈層面的「芝士家」,斜槓文案師、 藏頭家、隨性的播客。
歡迎到臉書、IG,還有Threads 找我玩。

最新文章

| 花錢買快樂,你願意不?
| 被貼標籤代表我們不是個路人
| 「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這句話是有前提的
| 為什麼有這麼多無能的人成為領導者?
| 在網路流量之外,創作者真正的動力不是變現?
0
喜歡你的想法,請發表評論。x